洪玛奈公开感谢特朗普的 “倡议和调解。”但是泰国那方对柬埔寨的轰炸仍然紧追不舍。 泰国本身就不希望第三国介入调停,泰国还是更希望双方和谈。 对泰国来说,第三国调停听起来冠冕堂皇,但真要让外人插手,泰方未必高兴。尤其是像特朗普这样的“大人物”一介入,议题就容易失控。 泰国更倾向于双边和谈,自己掌控节奏,掌握主动权。说白了,让别人来掺和,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复杂,泰国并不想把主动权拱手让人。 这场冲突表面上看是边境摩擦,实际上矛盾早已埋下多年。柏威夏寺争端是根源之一。 早在1962年,国际法院就裁定这座寺庙归柬埔寨所有,但泰国始终没有完全接受。 这座古寺不仅是文化遗产,更是战略高地。在当前局势下,泰国再次提起这段旧账,某种程度上也是借题发挥,逼迫柬埔寨让步。 当前局势中,柬埔寨显然处于下风。军事力量悬殊、防空能力薄弱,再加上后勤吃紧,根本无法和泰国正面对抗。 洪玛奈政府选择绕过核心问题,主动拉美国、中国等大国进场,试图利用外交手段缓解压力。 这种策略短期内有一定效果,比如特朗普的高调表态就成了一个“外交成果”,但代价是对大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,话语权被稀释。 洪玛奈政府自2023年上任以来,外交姿态明显偏向西方,在区域内引发不少紧张情绪。泰国对此看得非常清楚。 表面上,泰国在接受国际调停方面做出“姿态”,但这一切不过是顺水推舟。背后,军事行动依然推进,柬方防线不断后退。 泰国的真正算盘,是通过军事压力和议题操控,争取最大利益,而不是坐下来喝茶聊天。 特朗普的“调停倡议”,从一开始就更像是外交秀场的一部分。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东南亚事务中刷存在感,但真正能否影响局势,效果有限。 中国方面则更多是通过经济合作来施加影响力,比如中泰高铁项目、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投资等,但对当前军事局势干预十分克制。 调停喊得震天响,炮火却没停过。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从历史经验看,比如南海争端,大国调停往往只能解决“台面上的问题”,而台下的博弈照常进行。 泰国目前的策略更像是打时间差,一边答应调停,一边继续推进军事行动,希望在谈判正式开始前先抢占有利位置。 从实力结构来看,柬埔寨的处境并不乐观。军力不对等导致其在外交上只能靠“求援”维稳,甚至发生过呼吁捐血支援边防的事件。 泰国则有底气继续推进“不达目的不罢休”的策略。这场冲突像是一场不对称的博弈,强者主动出击,弱者疲于应对,主动权始终在泰方手中。 东盟在这场冲突中同样面临考验。作为一个强调“中心性”原则的区域组织,东盟过去一直试图在区域争端中扮演协调者。 但当前局势下,东盟机制的实际作用有限。泰国担心激化矛盾会影响与中国的合作项目,柬埔寨则希望通过东盟获得更多支持。可是东盟成员国内部利益分歧严重,难以形成统一立场。 国际法在这场争端中的角色也值得反思。联合国国际法院的裁决本应具有权威性,但现实中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。 泰国并未完全遵守1962年的判决,而国际社会对此也缺乏实际约束手段。这暴露出当前国际法律体系在应对主权争端时的局限性。 近几年,泰柬边境摩擦不断升级,不仅影响两国关系,也波及湄公河区域的经济合作。 边境村庄频繁遭到波及,物流中断,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。区域稳定正在被一点点蚕食,而当前的调停努力,尚未能带来真正的缓解。 未来局势走向,其实绝大多数将取决于泰国国内的政治博弈。军方强硬派与外交务实派之间的分歧,可能决定是否继续军事行动或回到谈判桌。 柬埔寨方面虽声称愿意和谈,但在缺乏实质性筹码的情况下,其主动性受限。 要想真正停火,可能还需要第三方提出更具执行力的方案,比如由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,或通过国际法庭复审争议点,以打破当前僵局。 但无论哪种路径,前提都是各方愿意让利、愿意妥协,而不是一味追求“赢面”。否则,战争的风险依然存在,甚至可能扩大为区域性冲突,进而引发难民潮等次生危机。 信息来源: 《泰国拒绝第三方调停 要求通过双边会谈解决泰柬冲突》——央视新闻